路漫漫其修远兮
吾将上下而求索

架构学习:一次前后端分离的实践

前后端分离该如何做? 这个问题,不同的技术人员,由于所处的岗位不一样,给出的答案都不一样。

前后端分离的问题,不仅仅是技术上的选型问题,还涉及到整个团队在认知、职责、流程上面重新定义的问题,这也是为什么前后端分离概念看起来简单易懂,但真正团队在落地的时候,一不小心,往往鸡飞狗跳,甚至最终放弃"治疗"。

下面,基于自己之前的对一个团队前后端分离改造的实践经历,介绍一下如何打造一个前后端分离的技术团队。

背景介绍

项目介绍

交付一个服务于跨境电商的供应链金融项目。 需求已经相对明确,产品的原型已经出来,大概有 60 多个 Web 端的企业内部信息化的页面,以平均 1 个页面 2。5 个接口来计算,整个工程差不多有 150 个接口。

项目的交付需求还包括技术使用前后端分离和微服务架构。

项目交付的时间需求一共是一个半月,大概 7 周的时间。

团队介绍

项目团队一共 8 个后端开发,4 个前端,2 个 QA,2 个产品,团队是从其它团队中,各自抽调出来的,之前都没有配合过。

团队的技术栈是传统的 SpringMVC + JSP + JQuery,团队成员对前后端分离的概念都只是听说,并没有任何实操的经历。

项目启动

古语云: 兵马未动,粮草先行。

1. 统一认识

任何技术团队都是有惯性的,新的变化 (包括新技术,新的业务,新的开发模式等) 在团队中的’落地生根’一般都有一个缓慢的适应过程。

而碰到这种时间紧、任务重的项目,不仅短期内需要引入这么多新的知识,并且还要求快速出成果,团队成员里,眼里都是各种各样的困难,从而影响到技术人员的心理状态,产生各种消极的,甚至排斥的想法。

所以,项目启动的时候,如何统一认识,快速让整个团队进入工作状态,是最重要的问题。

2. 划分边界,确定流程

从本质上来说,前后端分离,相对于前后端混合团队的最大差别就在于,团队内部的分工颗粒度更细。 或者也可以称为更加地解耦,从而让各个小团队在工作中更加地专注并且高效

然后,解决分工的问题,相应也要引出协作的问题。把分工颗粒度切细了,边界划分清楚了,相应地也需要定义清楚各个小团队如何去高效协作,这样才能保证即高效,也不会相互干扰。

所以,前后端分离的第一步,也是最关键的一步,就是梳理清楚开发流程,及相应的角色职责。

角色职责

  • 前端团队 负责页面展现的接口设计,功能页面的开发。 并最终提交给 QA 做功能测试

  • 后端团队 负责后端的功能模块实现,根据前端定义的接口实现对外接口;

  • 测试团队 负责衔接前端和后端团队

开发流程

(点击放大图像)

如上图所示,里面定义出了三个团队在前后端分离的流程中,各自的工作内容。 其中最需要关注的就在于中间各个团队相互衔接的流程。

  • 提交接口测试 后端团队 -> 测试团队。 后端团队按功能模块开发完接口,提交给测试团队进行集成接口测试

  • 后端接口对接 测试团队 -> 前端团队。 测试团队验收完接口后,可以移交给前端团队进行页面级别的接口接入。

  • 提交功能测试 前端团队 -> 测试团队。 前端团队完成了产品的包括页面及接口上对接的工作后,就可以提交给测试团队进行最终的功能页面验收了。

过程性文档

开发流程中,每一个核心的环节,特别是涉及到多方分工协作的环节,都需要有指定的文档输出及相应的评审。

前后端分离中,其中比较重要的过程性文档有如下四个:

  • 接口契约文档 用于定义前端与后端之间的接口定义

    • 责任方: 前端团队 第一个版本的接口契约定义,一定是前端团队出的。 是的,你没有看错,后端团队并不适合出接口的定义,因为前端团队的思维方式是 基于页面交互 来考虑的,后端团队的思维方式是 基于结构化实体 来考虑的。

    • 评审方:后端团队,测试 QA,产品经理

  • 集成测试用例文档 用于定义验收接口的用例

    • 责任方: 测试 QA 团队

    • 评审方: 后端团队,产品经理

  • 功能测试用例文档 用于定义验收页面功能的用例

    • 评审方: 前端团队,产品经理

    • 责任方: 测试 QA 团队

  • 单元测试用例文档 用于定义后端各个功能模块的单元用例

    • 评审方: 后端团队,产品经理

    • 责任方: 后端团队

3. 技术框架

前后端分离,技术团队的框架选型也是需要重点考虑的,一般这个职责都是各端开发的技术负责人来组织调研,并确定最终的框架。

技术框架的选型方式

  • 编程语言 不同团队的编程语言基础技术栈都不一样,比如有些团队熟悉 PHP,有些团队甚至基于 GO 等,更多的核心考量点还是在于,团队成员接受度高,编程语言生态活跃度这几个维度。

  • 框架选型 编程语言之上的各种框架选型,如网络框架,数据库框架等,更多的还是基于技术负责人的架构经验来进行选型。 只要记住一个原则:没有通用的框架,只有合适的框架

我们团队最终的框架选型:

前端框架

  • 编程语言: ECMAScript + React React,Angular,Vue 都是优秀的前端框架,选择上更偏向于 Github 上面的生态中,React 是 最活跃,关注度最大 的层面上来考量的。

  • 开发框架: DVA + Ant-design 阿里开源的基于 React 的框架的封装,其中有一个示例性的 demo 工程 antd-admin,可以在团队刚起步的时候,快速进入开发流程

后端框架

  • 编程语言:Java 8 后端开发是 Java 团队,不过建议使用 Java8 之前先做 Java 8 的培训,特别是 Lambda,Optinal 相关使用方法,应用场景相关的新特性培训。

  • 开发框架:SpringBoot 一个好像不需要过多解释的框架。

集成测试框架

如果团队中的测试 QA 尚不俱备技术开发能力,建议使用 Postman 来进行集成接口测试

  • 编程语言:Python 测试开发最方便的编程语言

  • 开发框架:Pytest 测试用例框架

项目管理

到这里,准备工作基本就结束了。下面,你需要对整个项目的流程进行规定。

1. 定义 0.1 的里程碑

所有技术框架都只是调研的,所有流程都只是浮于表面的。

项目开工的第一个核心任务就是讨论出最小的工程子集,目标是可以跑通所有的流程及相应的技术框架。

整个团队形成一个共识,然后启动开发。 从 0 到 0.1 的过程中,会碰到大量的问题,这些问题只要不阻塞开发流程的推进,即使处理得磕磕碰碰的,都可以暂时放一边。 比如说文档的格式如何写,代码的风格之类的。

当 0.1 的里程碑完成后,整个团队会对前后端分离,不管是流程上,还是技术上,都会有一个基本的认识,并且,会有一定的成就感。 这也代表前后端分离已经有了一个好的开端了。

2. 前后端进度分离

当团队熟悉前后端分离的流程后,前端团队和后端团队的进度就可以考虑彻底分开了。

前端团队的进度

可以基于 Mock 接口的方式,分成三个阶段:

  1. 按页面划分,快速出所有的页面 只考虑量,不考虑质,以基本跑通所有的 Mock 接口为标准。 这里更多的考虑在于,前端接触新的框架,会积累很多问题,包括 CSS 之类的,包括接口调用之类的,这些问题都有共通性,可以在下一次迭代的时候,总结出问题,分不同的人去解决。

  2. 基于所有的页面进行迭代 划分不同的人去解决团队积累下来的问题,并统一修复。可以尝试抽出一些共性的组件

  3. 分批接入后端的模块接口 到这个阶段的时候,后端的接口理论上 QA 根据模块,已经验收了一部分了,可以开始分批接入,并最终提交给 QA 进行功能上的测试

后端团队的进度

按模块切分开发,接口分批提交验收。

后端可以基于业务来切分子模块,然后,各个模块并行开发。 接口实现后,由 QA 去进行集成用例的验收。

测试团队的工作内容

QA 在前后端分离流程,扮演着足球’中场’的角色,这个角色把前端团队这个’前场’和后端团队这个’后场’,串联起来,承上启下,让他们可以各司其职,降低相互之间的耦合性。

核心工作就三个部分:

  1. 分批次验收后端的模块接口 在没有页面的前提下,使用工具,参考集成测试用例,对接口的健壮性,可靠性进行详细验证,保证在前端页面开始接入接口的时候,接口是稳定可靠的。

  2. 分批次验收前端的功能页面 基于功能测试用例,进行页面级别上的功能回归

  3. 整合前后端的 BUG 信息 前后端的 BUG 信息全部是反馈给 QA,由 QA 统一去追相应的技术人员。 比如说前端发现有个接口有问题,只反馈给 QA,剩下的工作就是由 QA 去找相应的后端负责人。

从 1 到 N 的迭代

在这个过程中,团队需要的是耐心及专注。

团队的技术成长都是有节奏的,是没有办法一步到位的。

做为项目或者技术负责人,在这个时候,要有相对宽容的心态是看待这个问题。

随着项目一次次迭代,会引出一个个问题,比如说,如何更加有效地写单元测试用例,如何 更加 有效的提高页面的渲染效率,如何让页面的组件 更加 的通用化。

请注意"更加"这个词,团队在不断解决"更加"的问题过程中,也是不断成长的过程。

最终,整个技术团队会演化成一个高效分工,专注各自领域的前后端分离的快速开发的团队。
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江哥架构师笔记 » 架构学习:一次前后端分离的实践

分享到:更多 ()

评论 抢沙发

评论前必须登录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