路漫漫其修远兮
吾将上下而求索

linux磁盘分区:fdisk命令

Linux磁盘文件管理

计算机组成:CPU,Memery(RAM),I/O(Disks,Ehtercard),

磁盘接口:

IDE:并口,133MB/s

SCSI:并口,ultrascsi,320MB/s 

SATA:串口,6gbps

SAS:串口,6gbps 

USB:串口,480MB/s 

硬盘:机械硬盘,固态硬盘,机械硬盘:

track:磁道

sector:扇区,512bytes

cylinder:柱面,桶,每个片的同一个圆,磁头在每个柱面是是同步的,

分区划分基于柱面:每片盘的同一个柱面是一个分区的。

设备类型:

块(block):随机访问,数据交换的单位:块

字符(character):线性访问,数据交换单位:字符

设备文件:FHS   /dev 

设备文件:关联至设备的文件驱动程序,设备的访问入口

设备号:

major:主设备号

minor:次设备号

mknod: mknod – make block or character special files

mknod [OPTION]... NAME TYPE [MAJOR MINOR]
	-m: mode 创建后的设备文件的访问权限
	# mknod /dev/test-dev b 111 2   创建块设备test-dev

设备文件名:ICANN分配文件

磁盘:

IDE: /dev/hd[a-z]

例如:/dev/hda, /dev/hdb 

SCSI,SATA,USB,SAS:  

硬盘:/dev/sd[a-z]

分区:/dev/sda#:

例如:/dev/sda1,…

例如:/dev/sdb1,…

示例:

brw-rw----. 1 root disk      8,   0 Jul 25 14:03 sda    硬盘
brw-rw----. 1 root disk      8,   1 Jul 25 14:03 sda1   分区
brw-rw----. 1 root disk      8,   2 Jul 25 14:03 sda2   分区
brw-rw----. 1 root disk      8,   3 Jul 25 14:03 sda3
brw-rw----. 1 root disk      8,   4 Jul 25 14:03 sda4
brw-rw----. 1 root disk      8,   5 Jul 25 14:03 sda5
brw-rw----. 1 root disk      8,  16 Jul 25 14:05 sdb  硬盘
brw-rw----. 1 root disk      8,  17 Jul 25 14:05 sdb1  分区
brw-rw----. 1 root disk      8,  18 Jul 25 14:05 sdb2   分区
brw-rw----. 1 root disk      8,  19 Jul 25 14:05 sdb3

注意:centos6和7统统将硬件设备文件标示为dev/sd[a-z]#

引用设备的方式:可用:blkid /dev/sda5  命令查看

[root@localhost ~]#blkid /dev/sda1
/dev/sda1: UUID="9f959a36-3cbb-4e86-8bd6-f8338d3f1e2b" TYPE="ext4"

设备文件名:/dev/sda5

卷标:LABEL="mydata"   自己定义的标示名字

UUID:UUID="cb9318ae-f8d0-46dc-a3a1-334aff72bd9f"   全球唯一id

磁盘分区:MBR, GPT

MBR: 0号sector,master boot record 

分为三部分:

446bytes:bootloader,程序,引导启动操作系统的程序,删除系统启动不了

64bytes:分区表,每16字节标示一个分区,一共只能有4个分区;

2bytes:MBR区域有效性标记,55AA为有效

主分区和扩展分区的标示:1-4

逻辑分区:5+  不管主分区是否只有一个还是两个,逻辑分区都是从序号5开始

gfisk:创建gpt文件格式分区的工具

fdisk:

分区管理命令  Partition table manipulator for Linux

fdisk -l [-u] [device …]

# fdisk -l /dev/sda

管理分区

fdisk device

fdisk -l  查看系统分区类型

fdisk提供了一个交互式接口来管理分区,它有许多子命令,分别用于不同管理功能,所有的操作均在内存中完成,没有直接同步到磁盘,直到使用w命令保存在磁盘上

常用命令:

n:创建新分区
d:删除已有分区
t:修改分区类型
l:查看所有已知id
w:保存并退出
q:不保存并退出
m:查看帮助信息
p:显示现有的分区信息

新建分区,n ,指定最后的扇区,+扇区或+size{k,m,g}

创建文件系统:一个块只能属于一个文件,最小单元

虚拟机新加硬盘后,/dev目录下面不会显示,执行此命令来重新识别

[root@localhost ~]#echo "- - -" > /sys/class/scsi_host/host2/scan  centos7

centos6  看是host# 几个都试试

新装的硬盘都可以在/dev/目录下面看到硬盘,接下来就是利用命令分区,分区完成也可以在/dev/下看到,显示的不是实时的信息,当分区后不会实时显示,需要使用partx命令来,#fdisk显示的是实时的

[root@localhost ~]#ll /dev/sd*
[root@localhost ~]#lsblk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分区完后内核可能无法直接使用分区,要强制内核重新识别分区

# cat /proc/partitions		查看内核识别的分区数量
centos5,7:# partprobe /dev/sdb
centos6:# partx -a /dev/sd#    增加分区让重新识别分区数量,可多执行几次
centos6:# partx -d /dev/sd#    删除分区让重新识别分区数量,可多执行几次

格式化:低级格式化(分区之前进行,划分磁道)、高级格式化(分区之后对分区进行,创建文件系统)

数据:元数据区,数据区

元数据区:文件元数据:inode(index node),包含大小、权限、属主属组、时间戳、数据块指针

文件数据都储存在"块"中,那么很显然,我们还必须找到一个地方储存文件的元信息,比如文件的创建者、文件的创建日期、文件的大小等等。这种储存文件元信息的区域就叫做inode,中文译名为"索引节点"。每个inode节点的大小,一般是128字节或256字节。inode节点的总数,在格式化时就给定,一般是每1KB或每2KB就设置一个inode。

符号链接文件:存储数据指针的空间当中存储的是真实文件的访问路径

设备文件:存储数据指针的空间当中存储的是设备号(major,minor)

磁盘块位图索引(bitmap index),每个块对应一个位,已用置1,未用置0,节省时间
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江哥架构师笔记 » linux磁盘分区:fdisk命令

分享到:更多 ()

评论 抢沙发

评论前必须登录!